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新闻>详细内容

【教师风采】扬州援疆教师张志强被评为2017扬州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2-13 19:44:20 浏览次数: 字体:A-   A+

2月9日下午,在首届“温暖扬州”——国鑫农贷杯2017扬州发布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扬州第九批援疆教师张志强被评为2017扬州发布年度人物。此次活动共评选出10位“温暖扬州——扬州发布年度人物”获奖者及5位“温暖扬州——扬州发布年度人物特别奖”获得者。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龙,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妍,扬州市政协副主席王克胜等为获奖者颁奖。

    “你从江南而来,寻找心中的远方。援疆路上,两个字在你内心回荡:改变。你像一缕阳光,照亮了新疆孩子们的心田。”这是“温暖扬州”给予张志强的颁奖词。在颁奖现场,张志强说,援疆支教是他的一种责任,在接下来的援疆岁月里,将更加尽心尽力,为新疆的教育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物名片
     张志强,翠岗中学语文教师、年级部长,“志强工作室”领衔人,扬州市教育名师室中小学班主任室指导教师。2017年2月份赴伊犁新源县开展援疆工作,任新源县第六中学副校长,兼援疆指挥组办公室副主任。2008年、2010年被评为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009年被评为扬州市优秀班主任,2015年被评为市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辅导员,2017年被评为扬州市新长征突击手、扬州市首批特级班主任。 

     “记得那一年,我离开扬州,穿过雪莲谷的思念,来到圣洁的天堂。那拉提草原的月亮,站着不朽的胡杨,恰普河的河水清清流淌,诉说着千年的丝路与中国的梦想……”这是援疆教师张志强在新源写下的《那拉提草原的月亮》。

第一眼见到张志强老师是在他的书房,书桌上放着一张张荣誉证书,记载了他在新源县留下的教育痕迹。

说起前往新源支教,那就要提到2016年他去新疆短期送教的事情,那时他一下子就被当地的生态风光和人文气息给吸引住了,“新源的人和物是这么的美好,那一刻我就有了再去新疆的想法。”

也许是因为他和新源有缘,2017年,市委组织选派第九批扬州援疆干部人才前往伊犁新源县对口支援,其中需要一名初中语文老师,而他正好符合条件,与妻子商量后毅然决然报了名。

2017年2月18日大雪纷飞之中,他来到新源开启了援疆历程。

张志强说,回想第一次来到新源六中,眼前的景象不免让他有所感触,他发现当地学生的学习环境与扬州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当我第一天踏进教室,看到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我的内心受到深深地触动。”在新源支教的半年里,他发现新疆的教育与内地相比,教育环境和理念存在差异,分管学校教学和教科研的他,为此做了一系列的努力。策划扬州援疆教育百场巡讲活动,自己也先后到那拉提镇中学、别斯托别中学、坎苏乡中学、吐尔根乡中学等多所学校开设德育和班主任工作讲座。并以扬州援疆教师为主体,开展援疆大讲堂活动,通过示范引领,促进当地教师专业发展,切切实实为新源教育发展注入“扬州元素”。

“如果你认为援疆老师只是简简单单上一堂课,那你就错了。”张志强说,在这里不只是支教而已,更多的是要推动当地教育的改变和发展。

不仅如此,他还是两地青少年交流交往的使者。2017年7月,开展了“青少年手拉手”活动,让扬州学生代表团赴新源游学,与新源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让扬州的孩子了解新疆的文化。同时还每学期定期开展两地青少年网络交流等活动,通过直播互动交流,展示两地少年才艺,领略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加强两地青少年的互动交流。这系列青少年活动也开了江苏伊犁青少年交流交往先河。

自从来到新源支教,也收获了满满的祝福。很多人会问,你一人在新疆就不会想家吗?“会,”但这些远比不上孩子们的真挚和热情。

 

“您好,我是巴丽根。好久不见,近况可好?在七年级执教还适应吗?”这是他的结对亲戚哈族女孩巴丽根的来信,信中说,“您远离家乡,到这陌生的环境来执教,感到孤独和思念是必然的,但您不必觉得在这里是一个人,因为我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我也是您的亲人。”看到这里张志强眼眶微微湿润,即使偶尔会感到孤独,但看到可爱女孩的来信,心里总是暖暖的。

不单单只是一封信,这里的老师、家长也十分淳朴和热情。前不久,张志强的妻子生病前往上海医治,他从新源回来陪了妻子一段时间,在离开期间,学生们特地为他录制视频,“强哥:祝你新年快乐,愿师母早日康复,您快回来,我们想您了!”这一份来自千里之外的祝福,让他十分动容。本来指挥组让他在家陪伴生病的妻子,但张志强还是放不下新源六中的学生们,和妻子商量后,还是毫不犹豫的回到学校,帮助学生们复习迎考。

正因他的到来,给新源六中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一股新的能量,“我把新源当成了第二故乡,在这里我倾注了很多心血。”

“记得那一年,我来到新源,遥望江南的垂柳,可还是依依模样。那拉提草原的月亮,照着我的故乡,我愿做一棵不老的胡杨,聆听祖国的召唤和民族的期望……”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