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他山之石>详细内容

课堂教学:教师为什么不放手

来源: 作者:李颖 发布时间:2016-05-24 08:56:56 浏览次数: 字体:A-   A+
课堂教学:教师为什么不放手

                      ——杨树滨老师《卖油翁》教学启示    孙善利

   

        今天,杨老师给大家展示了《卖油翁》的课堂教学。这节课是去年他参加省教学能手比赛的课,上个月又在山东省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上作了展示。这节课,是我个人几年来听到的虽然不说是最好的课,但可以说是我认为最有特点、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他代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的正确方向,对我们各个学科、各个学段的课堂教学都有启发意义。

        我们看这节课的教学流程:“看谁读得好——看谁讲的好(包括模拟表演)——看谁评得好——看谁背得快”。是“我”——教师看着你——学生去“读”、去“讲”、去“评”、去“背”。作为老师,“我”绝不替代学生 ,让学生沉浸文章之中,去经历,去观察,去体验,使得学生成为陈尧咨射箭的园圃中的一名观众。他们亲耳听了人物的对话,亲眼看到了人物的表情,亲自欣赏了卖油翁娴熟的酌油技术,甚至在内心地为卖油翁叫好。然后,让学生转换成故事语言,发挥想象,补充文字意象空白,讲出故事,并且有两组学生以类似哑剧的形式做了表演。再然后,让学生跳出文章,评判人物的优劣,谈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学生尝试背诵,装进自己的大脑中。这样,一节课就完成了。整个过程,就像老师看着学生爬山。学生们遇到一块大石头,手脚并用,咬紧牙关,奋力攀登;遇到一条小溪,小心翼翼,踮起脚尖,稳步向前。老师只是在一旁提醒,指导,鼓劲。没有抱学生,没有背学生。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任务。

        我们平时说三讲三不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我们看杨老师这节课,“三不讲”的肯定不讲,就是“三讲”的也不讲。就是不讲,彻底不讲!这就是杨老师这节课出类拔萃的地方。我们有的老师也在某种程度上放开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自练、自得。但不如杨老师做得彻底,做得到位,做得自然天成,朴实无华。

        新课程倡导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成为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理念,我想老师们都不陌生。但为什么做不到呢?或者说,为什么做不彻底呢?往大里说,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与我们的教育体制有关,与我们的教育资源匮乏有关,也与我们的教材编写有关。那是大环境的事,咱们不说。我们就说我们自己的事。

        首先是滥用责任心,不舍得放开。总体来说,我们的教师的职业道德是良好的。不少老师关心学生胜过关心自己的孩子,不少老师晚上还要备课,还要值班查宿舍。这种责任心反映在教学上,就是恨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让学生学会,恨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都讲给学生听,不讲,担心学生学不会,担心学生学不多;讲了,哪怕学生没有听,作为老师也算是尽到了责任,或者换句话说,良心上也就安了。我们常见到,有不少老师拖堂,“同学们静一静,我再讲两分钟”,就是这种责任心的滥用。

        看《卖油翁》,大政治家、大文学家欧阳修写了一篇135个字的小短文,“大家”写短文,可学的东西太多了。“释担而立”中的“而”是表示顺承关系还是并列关系?要不要分析?“但手熟尔”和“惟手熟尔”的区别,要不要学?“熟能生巧”,“熟”的背后是什么?是“恒”啊,是“专”啊!要不要学?欧阳修把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用富有情趣的故事表达出来,这种写作手法要不要学习?欧阳修为什么强调经验,强调实践?与他的治国理论有没有关系?可学的东西太多了!但是,杨老师班里的学生明白了故事,知道了人物,背诵了文章,就行了,就完成任务了。再细一点的内容,再深一点的理解,以后再学吧!

        责任心可贵,滥用,可能就无益,甚至有害。

        第二是行为固化,不习惯放开。我刚才说了,不少老师也知道应该放开,也知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观念和行动之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昨天中午,我的一位亲戚来到我家,——他是来参加教学比赛的,刚刚讲完——一进门就说:“今天讲砸了。”,我问:“为什么?”他说:“学生不配合。”我接着问:“是学生不配合你,还是你不配合学生?”他一脸的不解而后又若有所悟。究竟是学生配合老师还是老师配合学生?当然是老师要配合学生。作为老师,这些新课程理念他应该是懂的,但在实践中,在具体教学中,他做出来的还是要求学生配合老师。

   至今,我们不少老师还在追捧“能把学生讲哭了”的教学,我们为什么不更深度地思考:怎样让学生“学哭了”呢?学生融入文章,情动之处或眉飞色舞,或扼腕叹息,或会心一笑,这将是多么生动的一个场面,多么有效的学习场景!

有个成语叫“积习难改”,用在这里虽然不太恰当,但我们确实可以理解放开之难。

杨老师打破了旧习惯,看着学生学,指导着学生学,组织着学生学,开创了一种新的教学习惯。

        第三是不了解学情,不敢放开。有个心理学家叫奥苏泊尔,他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还有位心理学家叫维果斯基,有一套“最近发展区”理论,就是我们说的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而我们的教师不十分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不十分知道学生站的台阶有多高,他们的个子有多高。

        具体来说,从学段上,高中教师不知道初中学了什么,初中教师不知小学学了什么,反过来,小学不知初中将要学什么,初中不知高中将要学什么;从学科上,教语文的不知数学,教历史的不知音乐。有的教师可能说,大家分工不同,但是,在学生那里是没有分工的,所有的知识都装在了一个脑袋瓜里去了,都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相互影响的体系,都在影响着“你的”教学。

        杨老师为什么敢于不讲?他教着初中的语文,但他经常关注小学语文,关注高中语文。这样,他才能够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准确定位,哪一些内容学生已经学过了,哪一些将在高中学;小学的学生有什么学习习惯,高中还要提升什么学习习惯等等。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校长、主任和教研员们应该多组织学科间的交流、学段间的交流。

        第四是不掌握技能,不会放开。假如欧阳修先生来到今天的现场,也来给学生们讲《卖油翁》,可以肯定,欧阳修先生不如杨树滨老师讲得好。为什么?因为欧阳修先生不是专职,而杨树滨老师有教师资格证书,有专业的技能。

        杨老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按照活动教学的路子,设计了学生的读、讲、评、背,有较高的教学实施能力,就是把设计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来,达成教学目标。杨老师没有讲,但学生能够学起来,而且学得好。杨老师具有较熟练的教学技术,比如,组织活动的技术,比如,指导学生读书,学生是齐读还是个别读,放给学生选择,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分开层次,之所以让学生读这么多遍,有利于最后一个环节:背诵。我们知道,出声读有利于背诵,默读有利于理解。

        我们有些老师也把学习内容放给学生,但不具备技能,或者说技能不熟练。比如,出示教学目标。有的老师不知道,说明性的、议论性的文章才能在课前出示目标,而故事、小说、诗歌、散文是不能课前出示目标的,前者是理性的,后者是感性的,前者的学习是奔着目标去,后者的目标需要在自然中生成。还有多媒体的运用,有些老师不管可不可以用,几乎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到屏幕上来。

        们希望教师放开,杨树滨老师的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我们希望大家学习其中蕴涵的理念,把握这堂课启发的方向。也就是说,我们不是要求大家都不讲,有些科目,有些内容,该讲的还是要讲,甚至满堂灌也自有它的存在价值,只是在讲的时候问一问自己:能不能少讲,能不能不讲。我们不是要求大家什么都放开,放开不能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外边去,不是远离教学内容,不是盲目和无序。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