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才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部分?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如果有一天,你捡到了51万元现金,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近日,有一对上海的小学生姐弟在遛狗时,无意间在一个废弃的床头柜中捡到了26万元现金,姐弟并没有犹豫,而是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妈妈,让妈妈报警,归还给失主时发现油纸中包的是51万!
姐弟俩拾金不昧的故事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他们也因此被网友们亲切地称呼为“最美小学生”。
他们拾金不昧的行为也让母亲王女士非常欣慰,在接受采访时说,她说:“虽然我们的家庭并不富裕,但是希望(我们的)精神是强大的。”
从这则新闻里,我们看到了姐弟俩良好的品德,同时,也让我们明白,给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父母是最好的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12日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父母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优良品德的培养,是奠定孩子一生成功和幸福的基石。
-1-
做好品德教育,家庭是最好的环境
品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具有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联系和关系密切程度是一般师生关系无法比拟的,更容易实施个别教育,因材施教。
同时,家庭作为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家庭教育与生活本身可以自然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更具有针对性。
-2-
做好品德教育,父母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的到来,让一个家庭结成了血缘的纽带。孩子自然地依附亲情,他最先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价值观,慢慢形成了最朴素的好坏善恶观念,这无疑是一个人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开端。
然而优秀的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孩子在对父母家人言谈举止的倾慕与模仿下养成特定的行为习惯,在对父母为人处世的察言观色中形成价值倾向。
正如孔子所说,“欲教子先正其身。”父母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在生活中给孩子起表率作用。
-3-
遵守“一致性”,谋求教育合力最大化
我们明确了品德教育的前提条件和对象,落到具体的实践当中来时,如果教育者能遵循“一致性”原则,那么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教育效果就越显著。
所谓“一致性”原则,即:父母对良好品德的认同与培养行为要一致;对孩子和对自己的要求要一致;家庭德育要与学校德育保持一致。
父母对良好品德的认同与培养行为要一致
在进行家庭品德教育之前,父母的道德观念必须清晰而坚定。如果父母的道德观念经常发生动摇,自己都产生了困惑,就谈不上给孩子明确的道德引领。
比如有的父母希望孩子具有诚实正直、助人为乐的好品质,又担心孩子长大后吃亏上当,在实际生活中不自觉地给孩子灌输一些狭隘观念。这样的行为很可能导致孩子道德认知与实践的矛盾,在这样的前提下,孩子对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认知只能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
对孩子和对自己的要求要一致
有些父母跟孩子在一起时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目的是为了给孩子做好的示范,但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随心所欲。可见父母并没有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这样可能导致孩子对一切教育的怀疑。
比如:
父母:不能在背后说同学的坏话,要多学习人家的优点。
孩子:您和妈妈在一起时不也在议论同事吗?我为什么不能说我同学的不是?
父母:公园里的热门游乐项目总有人想插队,真是没素质!
孩子:您刚才在公共厕所里一着急也没有排队。
父母:人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孩子:电梯要关门的时候,我们都看到了那个奔跑来的人,您为什么不按下开门键等等他?
……
董卿说:“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可以了。”
观察与模仿是孩子重要的学习方式,孩子最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的质量、陪伴和榜样的示范。
智慧的父母通常“以身作则”,用行动代替语言,为孩子做好榜样作用。
3.家庭德育要与学校德育保持一致
家庭和学校都会对孩子进行品德培养,虽然培养的内容与方式有差别,目标却是一致的。
对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在课堂内外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父母要给予支持,不能说风凉话、不配合,否则很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作用,抵消教育效果。
比如:
学校开展帮助小朋友的捐助活动,父母抱怨:“凭什么让孩子捐钱?”
学校组织义务劳动,父母护着孩子:“在家他都没扫过地,为什么让孩子干活!”
学校组织参观名人故居,父母不配合:“还不如去游乐场玩得痛快呢!”
当家庭品德教育和学校德育教育保持一致,实现“德育一体化”,构建纵向贯通、横向整合的育人体系,才能真正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