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调研数据,40%的学生有心理问题 | 请家长老师知道防范措施
来源:网络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2-30 13:08:14
浏览次数: 次
字体:A- A+
日前,上游新闻记者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获悉,该院精神科针对十余万青少年进行的调研显示,很多青少年最终选择自杀的深层原因并不是某一件事,而是更长远的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及家庭及时引起重视。
2021年,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主任况利带着团队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第17年,况利认为,一个孩子最终选择自杀的第一根“稻草”,可能在过去数年间就压在了身上。 “当有孩子选择以自杀来结束生命时,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大多是最后刺激他(她)的那件事,但那只是‘最后一根稻草’。”面对日益加剧的青少年自杀问题,更需要关注的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根据调研,多数有自杀倾向的孩子,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2010年,况利团队曾对一万多名大学生进行过调研,发现其中30%都有自杀自伤倾向,13.3%已经有明确的自杀意念,其中大多数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大多来自于成长阶段。十年后的2020年,况利团队最新一次启动大规模的相关调研,调研对象选取了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在校学生,调研对象超过十万人。调研结果显示,40%左右的孩子有心理问题,24%左右的孩子有非常明确的心理问题,调研对象中,有抑郁症的孩子占比超过12%。调研对象中的第一个非自杀性自伤高峰出现在11岁-14岁,所有调研对象中,有自伤自杀意念或行为的占比超过17%。想要预防孩子自杀,只找到“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没用的!况利提醒,我们需要寻找更深层次造成孩子对事物的想法变得偏激、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影响,最大的影响来自家庭。一部分精神问题来自于遗传,有的家庭父母没有精神问题,但孩子却有相关基因。由北京安定医院郑毅等学者牵头的第一个有关中国少年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的流调报告显示:在6-16岁在校学生中,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达到17.5%。一部分心理问题来自于性格,有自杀倾向的孩子,大多内向、看问题消极、不愿与人沟通,情绪容易激动;而孩子性格的形成与家长或长期陪伴者的性格、以及成长环境息息相关;如果家长的性格暴躁、易怒、情绪不稳定,会给成长期的孩子带来榜样效应,孩子看问题的方式、与人交流的方式很可能与家长相似,也可能会变得怯懦、自卑、不愿表达。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刺激与变化,如生了一场大病,或父母离异且无法处理好离异后关系,或遇到校园暴力等,都会让青春期的孩子产生情绪行为和认知变化;如果没有正确引导,会对孩子的心理和性格造成长远影响。在学校和社会中,会出现竞争压力、同伴关系处理不顺等问题,当孩子在遇到挫折时也会出现心理危机,这些心理刺激没有及时得到疏导,也可能出现轻生。校园安全频道总结以上学生心理问题原因为:遗传因素|个体性格|家长影响|家庭变故|个体遭遇|学业压力|同辈关系等。第一,做父母要不断增长知识。亲子教育是一门学问,明白如何建立正确的亲子关系,不能经验主义。第二,家长要从小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爱的表达是最基础的,要让他(她)感受到身边人的爱,这种爱与控制欲、专制不同,要信任他(她),从小给孩子安全感。第三,要给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让他(她)理解生命的重要性和意义,帮助其找到生命每一个阶段的意义和价值。第四,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对事情有原则有底线,但不专制,在底线上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权利。第五,在家庭出现如离异、家长失业、家庭成员去世等重大变化和挫折时,要与孩子共同面对,帮助他(她)拥有面对挫折、处理变化的能力。第六: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在日常沟通中少用打压、鄙视、专制的态度,要多鼓励孩子说出想法。遇到问题,不能一味指责,要和他(她)一起思考解决,让孩子信任你,在遇到挫折时愿意告诉你。学校要与专业的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启用心理疏导和沟通机制,定期为孩子进行心理评估,筛查心理问题,对老师进行相关培训。第一,家长和老师平时要关注孩子的日常变化,如果一个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消极,一个沉稳的孩子突然变得暴躁,而且这种异常持续一段时间没有消失,就要提高警惕,寻找变化的原因,及时疏导。如果已经发现孩子有偏激行为,第一要陪伴在孩子身边,在出现第一次偏激行为的72小时内,是非常危险的时期,一定要有人陪伴。第二,要将孩子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收起他(她)身边的危险物品。第三,不要再次刺激孩子,要引导孩子诉说,但不要和孩子争吵,不要给孩子的行为下定义,以倾听为主。孩子的自杀行为只是表象,更多的是心理已经产生了疾病,需要专业的心理评估和干预。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