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仅关注孩子学业的家庭教育何以长久
家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都是家长应该关注和重视的。然而,少数家长选择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业,对孩子的德育、三观引导、人格体魄的完善、童年的美好印记、人际交往能力培育等方面不太在意。从文章题目可见,我个人的观点是这种做法不可取,也存在很大隐患。
孩子学业没有搞好,其他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甚至缺陷,孩子长大后,目标不明,前途未卜。
孩子学习成绩还可以,但其他方面有明显不足,成长动力不足,追求目标不明,需要遇到好老师或师傅对其进行矫正、教育和指引。
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可以,而且比较励志,遇到了好老师和志同道合的好伙伴,自己打拼出了一番天地。
孩子学业成绩不好,家长在家教方面找不到关键根源和改进方法与思路,焦虑之下又“找错方向”,将解决问题的思路仍聚焦在孩子的学业上。目前,常见的“教育焦虑”主要集中在孩子的学业领域,家长解决这一焦虑的办法,就是逼着孩子学习、上辅导班和培训班,一看孩子不在学习就不顺眼。
这样的“教育焦虑”形成一种非理性的强大推动力,超越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对孩子真正症结的研究梳理,忽略了孩子内心的迫切需求(孩子表达不出来)。但是,这种力量深刻地、强烈地影响和决定着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如此这般,或许会让情况更糟,导致了“恶性循环”:孩子学习更差,家长更加焦虑,孩子更加疲惫无力、厌学、逆反,最终家长和孩子都成为受害者。
以上四种情况,都占有一定的比例。然而,我们家长想要的结果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出彩,每个孩子都能有好的前途。因此,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家长不能搞家庭教育的试验,现阶段家长培育孩子只有一次过程,没有回头路,也不可以“中途退货”,这样说来,家庭教育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正确的思路去实施。
总而言之,孩子能否成才关键在于三个核心因素:孩子有理想有信念;孩子有目标,有动力;孩子自己想学,自己要学,自己会学。而这三个方面,恰恰是家长应该重点关注的。即使,我们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业,也应先关注孩子的整体,再关注局部,并且起到整体与局部之间的互通互促。这样,孩子才能获得长久的、深远的、抗挫折性的成长。
首先,家长要有意识地培育孩子的理想与信念。这是孩子精神层面的主要追求,是孩子整体系统的“总开关”,是孩子得以有力成长的起点。无论是树立正确的三观,还是明晰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还是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行和道德情操等等,都被囊括其中并综合在一起发挥着长久的“号令”作用。
其次,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树立目标、激发成长动力。孩子一旦确立了目标,激发出了动力,他的注意力就能聚焦到学习上,就会发奋地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家长应注重引导孩子达到自己想学,自己要学,自己会学的境界。家长的劲要用在这个关键点上,而且这样的境界也不是靠一天两天磨嘴皮可以得来的。教育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陪伴孩子、读懂孩子的过程,是一个尊重孩子成长规律并遵循这个规律的过程,是一个用爱和智慧去浇灌一个心灵的过程,是一个给孩子空间时间和耐心、让他慢慢摸索、寻找感觉和节奏的过程。如果孩子不想学习,家长再急再累再砸钱是没有用的,上再多的培训和辅导也是难以奏效的。
所以,如果家长想孩子学习好,建议首先必须关注孩子的整体,以孩子的成长规律为主要线索,循序渐进,不骄不躁地进行“滴灌”引导培育。关注孩子精神层面和性格体魄的和谐发展,把该有的童年原原本本地交给孩子,营造好家庭氛围,妙用教育方法和技巧,激发出孩子自我成长的动力,那么,孩子的学业自然不会差。
孩子的内部因素终将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无关乎孩子有没有辨别力分析自己所处的境地,无关乎孩子有没有能力说出自己的感受,无关乎孩子有没有力量改变家长给他的建议和安排。因此,家长应该用80%的注意力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鼓励他把真实想法说出来,鼓励他自主地选择和安排自己的学习!而家长,只是协助者、建议者、呵护者,千万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孩子思考、代替孩子安排、代替孩子做决定,这样是在无意中毁掉孩子的自主,阻碍他的成长,而家长和孩子却习惯了这样,仅仅是习惯,无关合情合理。
关注孩子的整体成长,不人为偏离教育的本质。那么所谓的“教育焦虑”,孩子的“被动学习”“厌学”也许都可以得到缓解,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家庭教育与孩子成长的良性循环和良性互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