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家校共育>详细内容

家长正确看待孩子逆反的“六个问题”

来源: 红梅引航扬州大学辅导员工作室 作者:左红梅 发布时间:2021-10-21 16:47:26 浏览次数: 字体:A-   A+
孩子的逆反是一个让很多家长感到棘手的问题,应该引起家长的充分关注。面对孩子的逆反,家长首先做好自我的调适和“让步”非常关键。在聊到家庭教育主题时,我的朋友诉苦道:“我儿子上初中前还是那么乖巧可爱,怎么上初中了就变了个人似的,跟我们之间最起码的沟通都很难进行了!”那种焦急痛苦的神情,如同她丢失了孩子似的。还有朋友说:“你早点跟我谈孩子逆反的话题就好了,前几年一直跟我造反呢,原来是逆反了哈。现在孩子上了大学,好些了,但还逆反着呢!”当然,我也一个有朋友,她儿子就没有逆反过,一直与父母沟通得很好。
逆反是大多数孩子社会化过程中都要经历的,只不过有的孩子早一些,有的迟一些;逆反持续的时间长短也因人而异。今天我们从“六问”来抽丝剥茧,聊聊孩子的逆反,给家长提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一问:什么是逆反

逆反心理是指,人与人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和独立,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系列心理活动叠加的结果,是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和特殊的反对态度。如果受教育者经过分析比较之后,确认现有的信息与自己的认知相悖就会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这是逆反的形成机制。
逆反心理是一般青春期常有的问题,这种心理轻者表现为对师长耍小脾气,重则埋没在心,如果不注意自己和周围环境的调节,时间长了可以发展为自闭症,甚至产生其他更严重的后果。

二问:孩子产生逆反的原因是什么

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方面,孩子逆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生理的变化引起心理上的变化所导致的。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过程的重要“过渡期”,产生了“我长大了,可以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心理,认为一切管理都是多余的,父母的唠叨特别烦。被尊重需求、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不再认同成人的“权威”,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管理和说教。
客观方面,由于父母的管教方式所引起。家长可信任度不高,教育内容观点或方法手段、地点的不合理,往往非常容易导致孩子产生逆反情绪。
还有一个原因值得关注,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好带好养”。那是因为,在多子女家庭中,孩子的社会化有三条途径,而独生子女孩子的社会化只有两条途径。这三条途径是:一是亲子间的影响,二是家庭兄弟姐妹之间的影响,三是同辈伙伴的影响。在现如今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缺少了兄弟姐妹之间的影响,孩子在家庭中可获取的情感支持和磨合调整减少,导致孩子相对较早地形成精神上的独立,从而渴求摆脱父母的影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加上孩子的人生经历相对单纯,导致孩子逆反持续的时间加长,逆反的程度加深。

图片

三问:孩子逆反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一是,抵触家长说教,抵制家长的啰嗦、反复说同样的内容,反感家长说话时情绪不好“给脸色”。
二是,抵触家长的话有漏洞、经不起推敲,抵制家长的批评不恰当、进行激烈的辩论。
三是,与家长唱反调,对着干,不理睬,听不进家长的建议。
四是,逆反情绪时常上演,导致厌学情绪严重,抗拒学习并且沉迷游戏或其他不良消遣。
五是,情绪波动大,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同时容易与家长或其他孩子发生冲突,甚至发生其他意外事件。

四问:你知道逆反的积极影响吗

心理学上称“逆反心理”为“心理断乳”期。“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这一过渡期,有的孩子反应大,有的孩子反应小,过渡期时间长短不一。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孩子心理上的进步。孩子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识和取向,这是成长过程中的重大变化。
父母的要珍视孩子的这一生理和心理变化,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孩子更强的好奇心和求知动力等。同时,逆反心理期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性格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要因势利导,采取理解宽容和欢迎的态度,起码在家长内心里要有这样的认识。

五问:充分认识到孩子逆反有哪些负面影响吗

逆反行为,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关注和正确的疏导,很容易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偏执,多疑,钻牛角尖,冷漠,不合群等不正常的性格,整个心态发生消极负面的变化,理想信念随之动摇和模糊,意志衰退,学习没有动力,精神萎靡不振,生活不修边幅,拒绝与人交流沟通,甚至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发展。
逆反心理容易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情感和精力的巨大内耗,过激情绪随时可以点燃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战争”,甚至产生言语斗骂或身体对抗。孩子越是逆反,父母越是焦虑抓狂,孩子就会愈发地抵抗斗争,其实,孩子和父母都是极大的受害者,家庭战争里没有赢家,反而让全家都陷进了“恶性循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意外伤害事件,或单方的极端事件,一般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图片

六问: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逆反呢

孩子的逆反,不会因为我们不希望或者我们不擅长应对,就可以绕道不遇。但是,只要我们理解了孩子的逆反心理,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正确地面对,是完全可以缓解和疏导的,最终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成长,也可以让家庭保持和谐的氛围。

1.充分尊重孩子,主动放弃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


青春逆反期的孩子,他们最渴望获得他人尊重和认可,尤其是来自父母的尊重和认可。否则,孩子既生气又委屈,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我的亲生妈妈爸爸都不尊重理解我,我是天地下最可悲的孩子”“你们不尊重我理解我,凭什么让我好好跟你们说话,我才不听你的话呢”。一定不能忽略孩子的心理需要,也不要表现出经验老道、什么都比孩子懂的样子,这样只会加剧对孩子的刺激,逆反的孩子很有可能会爆发出更强烈的反抗,“专治”父母的“权威”。所以,建议家长,要主动放弃以往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他的处境,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建议,事事商量着办。

2.换位思考,“察言观色”,注意与孩子讲话的技巧

换位思考,是沟通交流、教育引导、化解矛盾的必备技巧之一。只有灵活运用了换位思考的方法,才有可能真正地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懂得他的心灵。同时,家长要善于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当共情得以出现,再难的问题和矛盾便迎刃而解。
父母要耐心细心地“察言观色”,见到孩子气色不好,情绪不高,首先要收敛一下自己,表现得既不能太关注,也不能漠不关心。往往此时,他喜欢安静的环境,弱弱地问一句“孩子是身体不舒服吗?需要妈妈做什么?”他都摇头,或者表示暂时不想说,那就让他在房间里安静一下。孩子需要有自己调整的时间,半小时后,或许情绪就能够正常起来了。孩子的情绪起伏也是正常的,在他不想说的时候一定不能“刨根问底”,那会让他的情绪更糟,由对一件事情感觉不开心发展到对任何事都不开心。
所以,先察言观色,在孩子情绪平稳后,再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跟孩子交流。不要让自己的好奇心无限膨胀,让孩子感觉到厌烦或者压抑,最终一意孤行地激怒孩子。
给孩子让出一片空间,心灵的、空间的、情绪的、成长的空间。适当的空间会帮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如果毫无空间,孩子的成长将会被无情地挤压;如果空间太大,也不一定可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聆听孩子,平等地与孩子相处,父母不对时也要主动道歉

父母要习惯从以前孩子听自己说教,转变到谦虚平和地听孩子倾诉,聆听孩子的心声。只有听到了孩子的真实心声,我们才可能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才能平等地与孩子相处。这样我们才能给孩子增添一臂之力,反之,我们可能会向反方向使劲,抵消了孩子前进的正能量。
对于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渴望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如果父母错怪了孩子,误解了孩子,说错话伤害了孩子,我建议,主动跟孩子道歉吧,这样这道“梁”和坎会自动消失,孩子获得了最真实的“平等对待”,既利于孩子的成长,也有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
当孩子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要委婉地纠正孩子的错误,而且在他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再提醒加固一下。

4.在与孩子协商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对孩子进行约束

中学生在校期间不允许带手机,回家后孩子每周想用几次手机,或者玩一下游戏。我想绝对禁止是不现实的,一味的阻止只能带来更强烈的反抗。建议与孩子坐下来,协商好每周可以用几次,什么时间用,每次用多长时间,每周玩游戏多长时间。协商好后,写到纸上,双方签字,这样孩子一般会遵循契约精神,不易反悔。保证在不吵不闹中,协调处理好了平常的“易燃点”。

5.家长做好自己“断奶”的准备,学会逐渐放手


孩子逆反意味着,家长与孩子的亲密关系的“断奶”期已经悄然而至。如果家长自己不能认识和适应这样的变化,那么,就很难正确看待孩子的逆反行为,很难对孩子的逆反做出正确的反馈。
以上“六个问题”就是我对孩子逆反现象的逻辑梳理,家长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也是最期盼孩子健康成长的人,只要用情、用心、方法得当、智慧应对,一定会陪伴孩子更好地度过逆反期。



图片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