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校园欺凌成为青春的一道疤
【案例】
男孩小洋,七年级时去了当地的寄宿制学校,而他一生的噩梦,也始于这里。那时候,班上的男生流行一种在宿舍进行的“攻守”游戏,生性乖巧的小洋一直都敬而远之,却万万没想到某一天他也被迫卷入其中,难以逃脱。那天晚上,他的室友想尽办法爬上他所在的上铺,把尿液抹在了他的脸上,小洋拼命反抗,而宿舍里其他的同学只是更加放肆地哈哈大笑。从那以后室友每天约好轮流来,他们将他的衣服脱光,用衣架狠狠抽他,用脚踩他的脸,吐口水在他的身上……最后甚至将游戏升级:“他们串通好将积攒了一周的尿液放在一个盆里,一人躲在厕所,等我进厕所后一下子把整个盆倾倒过来。”直到如今,小洋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熬过那段日子的,对他来说,只有羞耻感、疼痛感和流不完的泪。出于恐惧,小洋不敢将这件事告诉老师:“总觉得告密了会被他们整得更惨”。小洋选择将事件告诉家长,但家长认为这只是同学间的“小矛盾”,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仅仅给老师打电话提了下后便不了了之。因为求助无果,欺凌的事态加速恶化:“我被所有人极其严重地欺负,因为大家知道欺负我没有后果”。此后小洋便再也没有向他人寻求过帮助,只是默默忍受欺凌带来的痛楚。
【解读】
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受欺凌者比较弱势,他们通常无法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而且因为各种原因不敢或者不能向家长或老师求助而选择默默承受,欺凌者往往抓住了受欺凌者的这些特点变本加厉的欺凌他们,给受欺凌者带来身体和心灵上的伤害。然而在欺凌事件发生后这些受欺凌者并不是一开始就愿意被欺负的,他们中大多数开始会告知家长,可是并没有收到家长的重视,最终不得不独自忍受。可见,家长在此事件上的处理方式,也决定了孩子是否会遭受欺凌。
因此家长要反思,我们的家庭有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一般有三种环境下的孩子不愿与父母说这样的事。
一、家长平时对孩子负面评价过多。这些孩子之所以不愿去跟父母说明在校时的真实困境,因为在之前的经历中,父母总是批评自己的不是,告诉父母被人欺凌,可能又会遭到父母的责骂,让自己腹背受敌,那何必冒着再被捅一刀的风险呢。
二、在过往经历里,当他与别人发生冲突时,不曾得到过父母的支持。由于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太远,远到让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支持,不论是地理上的距离还是心理上的距离,孩子认为父母是不会站在自己一边的,也帮不了自己,那何必再多此一举。
三、家庭负担过重,孩子不愿再让父母担心。人的行为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或者使自己逃离不利己的处境。对受到欺凌的孩子而言,告诉父母自己遭遇欺凌这样的事情,并不能真正地帮助自己摆脱困境,甚至还有可能受到第二次伤害还不如自己独自面对相对轻松一些。因此当自己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不向自己的父母求救,独立去面对那些辱骂和暴力。
【给您支招】
一、遇到欺凌,一定先共情
父母要给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持,才能帮助孩子更快走出阴霾。”遇到霸凌,父母一定要坚决地站在孩子身后无条件地支持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关爱。如果孩子在面对困难时,他依然确信父母的爱与接纳,那么孩子会获得极强的安全感,并滋生出坦然面对的勇气。所以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共情。“孩子,爸爸妈妈知道你现在一定很委屈/生气/害怕(说出孩子的情绪感受我们都很心疼你经历了这些事情,如果你还是很伤心,我们在你身边,你想哭就哭吧。这些事情都会过去的,我们能让一切都好起来的,爸爸妈妈陪着你。”
这样做是为了给孩子两个信号:
(一)认可孩子情绪的合理性
孩子的负面情结第一时间被父母接纳后,他会知道自己已经安全了,梦此终结,可以开始放松下来了。
(二)让孩子知道他拥有终结一切悲伤的主动权
只有当孩子了解这点,他才能在每次遇到危险和伤害时,更倾向于积极地寻找出路,而不是过久地停留在“无所适从”或者“寄希望于别人”的被动之中。这个
阶段,孩子无论是一次次重复描述被欺凌的过程,还是闭口不谈,都应该被允许;另外,情绪释放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父母不要急于让孩子从痛苦中出来。特别注意:这时的父母千万注意语言,切不可雪上加霜。“你怎么这么儒弱,能让人这么欺负!”
“他怎么不欺负别人?肯定是你不好!”
“哭哭哭!就知道哭,怪不得别人专欺负你呢!”
这些话会比来自同学的欺凌更陷孩子于万劫不复之中。
被欺凌的孩子如果听到这些话难免陷入困惑,弄不清到底是谁对谁错?是不是自己就应该被欺负?受到了伤害是不是不应该产生痛苦的情绪等等。
二、家长态度决定孩子的境遇
欺凌者一定是个自我价值感很低的人,必须要靠用各种方式来欺负别人、作弄别人,或者施行暴力来填补他内心缺失的价值感。“至少我很有力气,我可以打服别人”是这种人的逻辑。因此欺凌者会去挑选那些“软柿子”捏,挑选的方法也很简单:先欺负一下试试,如果不反抗或者欺负完了也没有什么后果,那就留着以后慢慢再欺负。
所以,我们想要孩子远离欺凌的第一步就是,当孩子第一次遇到欺凌时,绝对能放过!
如果孩子在被欺凌时吓傻了,没有反抗,那么家长就要让欺凌者知道“欺负别人会给自己带来怎样沉痛的后果”,我们可以联系学校和对方家长一起教育欺凌者,或者自己严肃警告对方,一个原则:让欺凌者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
引导孩子理性并多元的处理问题
当孩子的情绪恢复平稳,父母就可以开始理性层面的引导了,要告诉孩子三件事
(一)“父母永远在你身后支持你!”虽然我们不会也不能真去打那些欺凌者,但是这样的态度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比的支持;
(二)要明确告诉孩子:“你是不能被欺负的!”很多女性在婚姻里被家暴都不会选择离婚,就是她们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是可以被欺辱的。男性在职场上遭人排挤却不敢言语,也是因为这样的心理动机,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充分认识到:“没有人可以欺负我,我不应该逆来顺受”;
(三)“遭遇到不好的事情不可怕,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并拿出解决方案,而不是冲动或是畏惧。”每个人一生都要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如果孩子能遇事不乱冷静处理,他又会少走多少弯路。
四、让孩子真正强大起来
当我们已经想出了解决方案,接下来就是要心理建设了。父母要帮助孩子理解为什么会有一种人喜欢霸凌别人,同时,向孩子提出能不能原谅这个孩子。提出而不要勉强。这是要教给孩子宽容和理解,让自己的孩子不会陷入仇恨和埋怨之中,因为谅解别人是为了让自己更好过,不让自己在负面情绪中徘徊。
要注意两点:
(一)理解不等于认同:理解是说我了解这个人行为的动机和他的苦楚,但是我并不认同他的行为;
(二)谅解不等于再去交往:原谅是为了让自己好过,而不是我还要和这个人做朋友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个对身份的认知问题——欺凌者的身份如何定义?如果我们把他定义为“他是欺负我的人”、“他是打我的人”,那么从心理上不论怎样,哪怕就论体力,他是强者我是弱者,我作为被欺负的,自然矮他一头;但是,如果我们把欺凌者定义为“用暴力让我更为强大的人那欺凌者是让我的能力、认知、心理状态等全面升级的“经验宝宝”!(游戏里陪玩家升级,增长经验的角色),经历了这个“经验宝宝”,我会更成熟更优秀。这样的身份定义还有一个好处,减少孩子对欺凌者的畏惧感。
【知识链接】
教育部颁布的校园欺凌行为列表
1.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侮辱其人格等。
2.对受害者进行重复性的物理攻击。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击受害者。
3.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
4.欺凌者明显地比受害者强,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发生。
5,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
6.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事,威胁受害者听从命令。
7.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
8.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
9.分派系结党:孤立或排挤受害者。
10.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
11.画侮辱性的画。
12.把一些带有污辱性的视频上传到网上。(刘娟)
男孩小洋,七年级时去了当地的寄宿制学校,而他一生的噩梦,也始于这里。那时候,班上的男生流行一种在宿舍进行的“攻守”游戏,生性乖巧的小洋一直都敬而远之,却万万没想到某一天他也被迫卷入其中,难以逃脱。那天晚上,他的室友想尽办法爬上他所在的上铺,把尿液抹在了他的脸上,小洋拼命反抗,而宿舍里其他的同学只是更加放肆地哈哈大笑。从那以后室友每天约好轮流来,他们将他的衣服脱光,用衣架狠狠抽他,用脚踩他的脸,吐口水在他的身上……最后甚至将游戏升级:“他们串通好将积攒了一周的尿液放在一个盆里,一人躲在厕所,等我进厕所后一下子把整个盆倾倒过来。”直到如今,小洋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熬过那段日子的,对他来说,只有羞耻感、疼痛感和流不完的泪。出于恐惧,小洋不敢将这件事告诉老师:“总觉得告密了会被他们整得更惨”。小洋选择将事件告诉家长,但家长认为这只是同学间的“小矛盾”,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仅仅给老师打电话提了下后便不了了之。因为求助无果,欺凌的事态加速恶化:“我被所有人极其严重地欺负,因为大家知道欺负我没有后果”。此后小洋便再也没有向他人寻求过帮助,只是默默忍受欺凌带来的痛楚。
【解读】
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受欺凌者比较弱势,他们通常无法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而且因为各种原因不敢或者不能向家长或老师求助而选择默默承受,欺凌者往往抓住了受欺凌者的这些特点变本加厉的欺凌他们,给受欺凌者带来身体和心灵上的伤害。然而在欺凌事件发生后这些受欺凌者并不是一开始就愿意被欺负的,他们中大多数开始会告知家长,可是并没有收到家长的重视,最终不得不独自忍受。可见,家长在此事件上的处理方式,也决定了孩子是否会遭受欺凌。
因此家长要反思,我们的家庭有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一般有三种环境下的孩子不愿与父母说这样的事。
一、家长平时对孩子负面评价过多。这些孩子之所以不愿去跟父母说明在校时的真实困境,因为在之前的经历中,父母总是批评自己的不是,告诉父母被人欺凌,可能又会遭到父母的责骂,让自己腹背受敌,那何必冒着再被捅一刀的风险呢。
二、在过往经历里,当他与别人发生冲突时,不曾得到过父母的支持。由于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太远,远到让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支持,不论是地理上的距离还是心理上的距离,孩子认为父母是不会站在自己一边的,也帮不了自己,那何必再多此一举。
三、家庭负担过重,孩子不愿再让父母担心。人的行为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或者使自己逃离不利己的处境。对受到欺凌的孩子而言,告诉父母自己遭遇欺凌这样的事情,并不能真正地帮助自己摆脱困境,甚至还有可能受到第二次伤害还不如自己独自面对相对轻松一些。因此当自己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不向自己的父母求救,独立去面对那些辱骂和暴力。
【给您支招】
一、遇到欺凌,一定先共情
父母要给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持,才能帮助孩子更快走出阴霾。”遇到霸凌,父母一定要坚决地站在孩子身后无条件地支持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关爱。如果孩子在面对困难时,他依然确信父母的爱与接纳,那么孩子会获得极强的安全感,并滋生出坦然面对的勇气。所以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共情。“孩子,爸爸妈妈知道你现在一定很委屈/生气/害怕(说出孩子的情绪感受我们都很心疼你经历了这些事情,如果你还是很伤心,我们在你身边,你想哭就哭吧。这些事情都会过去的,我们能让一切都好起来的,爸爸妈妈陪着你。”
这样做是为了给孩子两个信号:
(一)认可孩子情绪的合理性
孩子的负面情结第一时间被父母接纳后,他会知道自己已经安全了,梦此终结,可以开始放松下来了。
(二)让孩子知道他拥有终结一切悲伤的主动权
只有当孩子了解这点,他才能在每次遇到危险和伤害时,更倾向于积极地寻找出路,而不是过久地停留在“无所适从”或者“寄希望于别人”的被动之中。这个
阶段,孩子无论是一次次重复描述被欺凌的过程,还是闭口不谈,都应该被允许;另外,情绪释放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父母不要急于让孩子从痛苦中出来。特别注意:这时的父母千万注意语言,切不可雪上加霜。“你怎么这么儒弱,能让人这么欺负!”
“他怎么不欺负别人?肯定是你不好!”
“哭哭哭!就知道哭,怪不得别人专欺负你呢!”
这些话会比来自同学的欺凌更陷孩子于万劫不复之中。
被欺凌的孩子如果听到这些话难免陷入困惑,弄不清到底是谁对谁错?是不是自己就应该被欺负?受到了伤害是不是不应该产生痛苦的情绪等等。
二、家长态度决定孩子的境遇
欺凌者一定是个自我价值感很低的人,必须要靠用各种方式来欺负别人、作弄别人,或者施行暴力来填补他内心缺失的价值感。“至少我很有力气,我可以打服别人”是这种人的逻辑。因此欺凌者会去挑选那些“软柿子”捏,挑选的方法也很简单:先欺负一下试试,如果不反抗或者欺负完了也没有什么后果,那就留着以后慢慢再欺负。
所以,我们想要孩子远离欺凌的第一步就是,当孩子第一次遇到欺凌时,绝对能放过!
如果孩子在被欺凌时吓傻了,没有反抗,那么家长就要让欺凌者知道“欺负别人会给自己带来怎样沉痛的后果”,我们可以联系学校和对方家长一起教育欺凌者,或者自己严肃警告对方,一个原则:让欺凌者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
引导孩子理性并多元的处理问题
当孩子的情绪恢复平稳,父母就可以开始理性层面的引导了,要告诉孩子三件事
(一)“父母永远在你身后支持你!”虽然我们不会也不能真去打那些欺凌者,但是这样的态度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比的支持;
(二)要明确告诉孩子:“你是不能被欺负的!”很多女性在婚姻里被家暴都不会选择离婚,就是她们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是可以被欺辱的。男性在职场上遭人排挤却不敢言语,也是因为这样的心理动机,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充分认识到:“没有人可以欺负我,我不应该逆来顺受”;
(三)“遭遇到不好的事情不可怕,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并拿出解决方案,而不是冲动或是畏惧。”每个人一生都要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如果孩子能遇事不乱冷静处理,他又会少走多少弯路。
四、让孩子真正强大起来
当我们已经想出了解决方案,接下来就是要心理建设了。父母要帮助孩子理解为什么会有一种人喜欢霸凌别人,同时,向孩子提出能不能原谅这个孩子。提出而不要勉强。这是要教给孩子宽容和理解,让自己的孩子不会陷入仇恨和埋怨之中,因为谅解别人是为了让自己更好过,不让自己在负面情绪中徘徊。
要注意两点:
(一)理解不等于认同:理解是说我了解这个人行为的动机和他的苦楚,但是我并不认同他的行为;
(二)谅解不等于再去交往:原谅是为了让自己好过,而不是我还要和这个人做朋友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个对身份的认知问题——欺凌者的身份如何定义?如果我们把他定义为“他是欺负我的人”、“他是打我的人”,那么从心理上不论怎样,哪怕就论体力,他是强者我是弱者,我作为被欺负的,自然矮他一头;但是,如果我们把欺凌者定义为“用暴力让我更为强大的人那欺凌者是让我的能力、认知、心理状态等全面升级的“经验宝宝”!(游戏里陪玩家升级,增长经验的角色),经历了这个“经验宝宝”,我会更成熟更优秀。这样的身份定义还有一个好处,减少孩子对欺凌者的畏惧感。
【知识链接】
教育部颁布的校园欺凌行为列表
1.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侮辱其人格等。
2.对受害者进行重复性的物理攻击。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击受害者。
3.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
4.欺凌者明显地比受害者强,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发生。
5,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
6.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事,威胁受害者听从命令。
7.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
8.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
9.分派系结党:孤立或排挤受害者。
10.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
11.画侮辱性的画。
12.把一些带有污辱性的视频上传到网上。(刘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