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珍惜
【案例】
“我有信心,我一定活过来。”2018年10月18日下午两点左右,唐予心极其痛苦地对父亲说了最后一句话。她很后悔自杀,几乎对每一个医生说:“求求你,一定救活我!”但4个小时后,未满14岁的唐予心被宣布死亡。
唐予心学习一直优秀,担任班长,在最近考试中,成绩稍有波动。12日周五晩离校回家,妈妈罚她写“检讨”,她哭着将自己反锁在房间。她在班级QQ群里表达了对妈妈的强烈不满,流露出想自杀的意思。“可惜没胆。”有同学说,也有人劝导。话锋很快就变了,有人说“死是解脱”,甚至有人觉得“理想的自杀方式是跳楼”。次日晚,学生们继续群聊起自杀。一些同学说,看到这些还以为是开玩笑的。
13、14日周末,唐予心买药“试吃”。因为上吐下泻,四肢无力,她去了一家诊所输液,没上周日晚自习。15日周一,唐予心等5、6名学生,利用中午、下午休息时间,又购买了11盒药。唐予心把药放在课桌上,有同学劝说,有同学并不关心,但没人向老师报告。晚自习,唐予心写下遗书,同学问“写这个干嘛?”“想***了。”“别逗我了。”唐予心脸上流露出“不屑的表情”。她把遗书交给“最好的朋友”莫子函说:“就是吓吓妈妈的,没有关系”。晚8点左右,唐予心在教室走廊上吃了药,朱子育、李小白也吃了,但吐了一些。一位男生还给李小白递了瓶矿泉水。
女儿死亡后,父亲唐一平至今仍在怀疑女儿的自杀动机。唐予心生前性格开朗,对人大方,经常请同学看电影。但和其他人争论、吵架都很厉害,不会巴结人,很有主见,“我们大人有时都说不过她。她讨厌就讨厌,喜欢就喜欢,从来不会装,爱憎分明”。他说自己和妻子都没有对女儿说过“滚”“***”之类的话,也没有因为小儿子的出生,就对女儿的教育有所放松。“她为什么要自杀呢?”
朱子育的父亲同样不能理解,他最近的确批评过孩子,“但不至于到能让他自杀的程度”。李小白的父亲也不能理解。所幸两个孩子经抢救,终于脱离了危险。
【解读】
原本花样的年纪,却亲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是何等的悲伤。他们明白生命和死亡意味着什么吗?《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指出: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共有392例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及自杀未遂的信息,其中明确标注为中小学生的信息为267例,13-17岁死亡及未遂之和是8-12岁的47倍。青少年自杀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也是全球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石中英认为:大量的统计数据及经验观察表明,许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过自杀的念头。自杀不是一种病态现象,而是一种很普通的现象。不管造成自杀的具体事件是什么,也不管自杀者属于哪种人格类型,最终让自杀者下定决心结束生命的直接原因是“人生意义的匮乏感”。
然而,遗憾的是不少家长却在不自觉地剥夺这种意义感。一方面,我们家长会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需要孩子自己努力争取的东西反而变少了,这导致了年轻人生命获得感和意义感变得淡漠,甚至感觉生活空虚。另一方面,孩子到了青春期,开始思考人生,但又对自己的追求很迷茫。如果家长、老师、周围的人,把学习好、工作好这样简单的人生模式强加给他们,但又不是他们想要的,这时候他们就会质疑:“我的生命存在有价值吗?有意义吗?”。
当前社会正在转型中,由于信仰缺失、狭隘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抬头等多方面原因,传统价值的合理性正在受到冲击。这就容易产生“人生无意义”“人生荒谬”等感觉,而年轻人则会更加感到孤独、空虚、无聊…常常看不到自己与他人的联系,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这也是自杀者的一个共性。他们意识不到自杀行为会剥夺家庭幸福,整个社会为他付出的爱都被带走了。
当今时代高速发展,物质富足,年轻一代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已经发生很大改变。他们不再担忧温饱问题,而是需要更多的生命获得感和意义感。功利化的教育、纯粹的知识灌输和技能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此外,社会氛围也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一些影视、文学作品、网络游戏等渲染死亡,社会暴力事件频发…这些都会误导孩子们。
【给您支招】
一、将生命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家长其实每天都在进行着生命教育,比如你说话和气,传递出去的就是尊重生命。你比较注意自身的形象,孩子就会感受到生命之美。你对各种压力很阳光,在工作上积极发展自己,和同事合作得很好,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无形中就是在教育孩子爱惜自己的生命。你的一言一行,你的一个微笑、一个皱眉,都在影响孩子对生命的感觉,你身上所有的价值观都可能会传递给孩子。家长自己生命意识的觉醒,对生命的守护、发展,这是生命教育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前提,其次才是生命教育的艺术和技巧。
二、陪孩子一起饲养动植物
和孩子一起制定饲养的工作表,分配一些任务给孩子,让孩子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培养责任感。学习饲养常识,学习与小动物玩耍、交流的方式,体会到动物与人类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也需要别人的关心。有时候孩子会拿小动物“撒气虐待小动物、践踏花草,家长应及时劝导。还要避免一些不当的观点,如“它会咬你,太脏了,离它远一点”,这样会造成孩子害怕、讨厌甚至故意欺负小动物。
三、正确面对死亡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死亡隶属于生命,就好像抬脚是走路,落脚也是走路。面对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坦诚地讲,给孩子最简单、最明了的回答,让孩子了解死亡意味着什么,尽量避免似是而非的答复。告诉孩子:“他的头脑停止了工作,他的身体停止了工作,他死了,不会回来了”,反复提醒孩子“他死了”。孩子多大时,可以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呢?孩子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5岁左右就会自然而然地思考“灵魂与生命”的问题。
四、把死亡教育作为情感教育的一部分
死亡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一部分,也应当是爱的教育。比如带孩子参加亲人的葬礼,到墓地祭拜;到敬老院、医院参加义务劳动;借助绘本进行“死亡教育”。绘本故事是儿童很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
【知识链接】
书籍推荐
《爷爷变成了幽灵》由湖北长江出版社2007年出版,作者是丹麦著名电影编剧金·弗珀兹·艾克松,绘图是瑞典著名插画家爱娃·艾瑞克松。小奥斯本的爷爷死了,他舍不得离开心爱的孙子。他突然出现在奥斯本的房间,坐在他的衣柜上。奥斯本不想让爷爷一直这样到处游荡、叹气。书上说,人如果在世上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完成,就会变成幽灵。奥斯本想爷爷可能是忘记了什么,于是奥斯本帮爷爷找,一面找,爷爷一面回忆起他的一生……最后你就会知道爷爷忘记的东西是什么了。
故事有助于理解人生的必经过程和人生的真谛:要正确面对亲人死亡;珍惜每天拥有的快乐时光。成人也能从中得到感悟。
影片推荐
《爱的奇迹》是一部神奇而又迷人的影片,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完整的,记录精卵结合、胚胎发育,直至新生儿诞生的全过程的影片,多次在国际获奖。著名的瑞典科技摄影家雷纳尔·尼尔森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特殊仪器,耗时多年完成影片许多珍贵镜头是在人体内拍摄的。这部影片是您留给孩子,留给未来母亲的最好礼物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观看:我从哪里来?对生命有什么感想?对“父母”有什么新认识?今后怎样对待父母?今后怎样对待自己?
“我有信心,我一定活过来。”2018年10月18日下午两点左右,唐予心极其痛苦地对父亲说了最后一句话。她很后悔自杀,几乎对每一个医生说:“求求你,一定救活我!”但4个小时后,未满14岁的唐予心被宣布死亡。
唐予心学习一直优秀,担任班长,在最近考试中,成绩稍有波动。12日周五晩离校回家,妈妈罚她写“检讨”,她哭着将自己反锁在房间。她在班级QQ群里表达了对妈妈的强烈不满,流露出想自杀的意思。“可惜没胆。”有同学说,也有人劝导。话锋很快就变了,有人说“死是解脱”,甚至有人觉得“理想的自杀方式是跳楼”。次日晚,学生们继续群聊起自杀。一些同学说,看到这些还以为是开玩笑的。
13、14日周末,唐予心买药“试吃”。因为上吐下泻,四肢无力,她去了一家诊所输液,没上周日晚自习。15日周一,唐予心等5、6名学生,利用中午、下午休息时间,又购买了11盒药。唐予心把药放在课桌上,有同学劝说,有同学并不关心,但没人向老师报告。晚自习,唐予心写下遗书,同学问“写这个干嘛?”“想***了。”“别逗我了。”唐予心脸上流露出“不屑的表情”。她把遗书交给“最好的朋友”莫子函说:“就是吓吓妈妈的,没有关系”。晚8点左右,唐予心在教室走廊上吃了药,朱子育、李小白也吃了,但吐了一些。一位男生还给李小白递了瓶矿泉水。
女儿死亡后,父亲唐一平至今仍在怀疑女儿的自杀动机。唐予心生前性格开朗,对人大方,经常请同学看电影。但和其他人争论、吵架都很厉害,不会巴结人,很有主见,“我们大人有时都说不过她。她讨厌就讨厌,喜欢就喜欢,从来不会装,爱憎分明”。他说自己和妻子都没有对女儿说过“滚”“***”之类的话,也没有因为小儿子的出生,就对女儿的教育有所放松。“她为什么要自杀呢?”
朱子育的父亲同样不能理解,他最近的确批评过孩子,“但不至于到能让他自杀的程度”。李小白的父亲也不能理解。所幸两个孩子经抢救,终于脱离了危险。
【解读】
原本花样的年纪,却亲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是何等的悲伤。他们明白生命和死亡意味着什么吗?《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指出: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共有392例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及自杀未遂的信息,其中明确标注为中小学生的信息为267例,13-17岁死亡及未遂之和是8-12岁的47倍。青少年自杀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也是全球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石中英认为:大量的统计数据及经验观察表明,许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过自杀的念头。自杀不是一种病态现象,而是一种很普通的现象。不管造成自杀的具体事件是什么,也不管自杀者属于哪种人格类型,最终让自杀者下定决心结束生命的直接原因是“人生意义的匮乏感”。
然而,遗憾的是不少家长却在不自觉地剥夺这种意义感。一方面,我们家长会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需要孩子自己努力争取的东西反而变少了,这导致了年轻人生命获得感和意义感变得淡漠,甚至感觉生活空虚。另一方面,孩子到了青春期,开始思考人生,但又对自己的追求很迷茫。如果家长、老师、周围的人,把学习好、工作好这样简单的人生模式强加给他们,但又不是他们想要的,这时候他们就会质疑:“我的生命存在有价值吗?有意义吗?”。
当前社会正在转型中,由于信仰缺失、狭隘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抬头等多方面原因,传统价值的合理性正在受到冲击。这就容易产生“人生无意义”“人生荒谬”等感觉,而年轻人则会更加感到孤独、空虚、无聊…常常看不到自己与他人的联系,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这也是自杀者的一个共性。他们意识不到自杀行为会剥夺家庭幸福,整个社会为他付出的爱都被带走了。
当今时代高速发展,物质富足,年轻一代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已经发生很大改变。他们不再担忧温饱问题,而是需要更多的生命获得感和意义感。功利化的教育、纯粹的知识灌输和技能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此外,社会氛围也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一些影视、文学作品、网络游戏等渲染死亡,社会暴力事件频发…这些都会误导孩子们。
【给您支招】
一、将生命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家长其实每天都在进行着生命教育,比如你说话和气,传递出去的就是尊重生命。你比较注意自身的形象,孩子就会感受到生命之美。你对各种压力很阳光,在工作上积极发展自己,和同事合作得很好,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无形中就是在教育孩子爱惜自己的生命。你的一言一行,你的一个微笑、一个皱眉,都在影响孩子对生命的感觉,你身上所有的价值观都可能会传递给孩子。家长自己生命意识的觉醒,对生命的守护、发展,这是生命教育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前提,其次才是生命教育的艺术和技巧。
二、陪孩子一起饲养动植物
和孩子一起制定饲养的工作表,分配一些任务给孩子,让孩子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培养责任感。学习饲养常识,学习与小动物玩耍、交流的方式,体会到动物与人类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也需要别人的关心。有时候孩子会拿小动物“撒气虐待小动物、践踏花草,家长应及时劝导。还要避免一些不当的观点,如“它会咬你,太脏了,离它远一点”,这样会造成孩子害怕、讨厌甚至故意欺负小动物。
三、正确面对死亡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死亡隶属于生命,就好像抬脚是走路,落脚也是走路。面对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坦诚地讲,给孩子最简单、最明了的回答,让孩子了解死亡意味着什么,尽量避免似是而非的答复。告诉孩子:“他的头脑停止了工作,他的身体停止了工作,他死了,不会回来了”,反复提醒孩子“他死了”。孩子多大时,可以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呢?孩子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5岁左右就会自然而然地思考“灵魂与生命”的问题。
四、把死亡教育作为情感教育的一部分
死亡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一部分,也应当是爱的教育。比如带孩子参加亲人的葬礼,到墓地祭拜;到敬老院、医院参加义务劳动;借助绘本进行“死亡教育”。绘本故事是儿童很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
【知识链接】
书籍推荐
《爷爷变成了幽灵》由湖北长江出版社2007年出版,作者是丹麦著名电影编剧金·弗珀兹·艾克松,绘图是瑞典著名插画家爱娃·艾瑞克松。小奥斯本的爷爷死了,他舍不得离开心爱的孙子。他突然出现在奥斯本的房间,坐在他的衣柜上。奥斯本不想让爷爷一直这样到处游荡、叹气。书上说,人如果在世上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完成,就会变成幽灵。奥斯本想爷爷可能是忘记了什么,于是奥斯本帮爷爷找,一面找,爷爷一面回忆起他的一生……最后你就会知道爷爷忘记的东西是什么了。
故事有助于理解人生的必经过程和人生的真谛:要正确面对亲人死亡;珍惜每天拥有的快乐时光。成人也能从中得到感悟。
影片推荐
《爱的奇迹》是一部神奇而又迷人的影片,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完整的,记录精卵结合、胚胎发育,直至新生儿诞生的全过程的影片,多次在国际获奖。著名的瑞典科技摄影家雷纳尔·尼尔森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特殊仪器,耗时多年完成影片许多珍贵镜头是在人体内拍摄的。这部影片是您留给孩子,留给未来母亲的最好礼物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观看:我从哪里来?对生命有什么感想?对“父母”有什么新认识?今后怎样对待父母?今后怎样对待自己?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