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最好的家长:李镇西教养女儿手记》
育儿的故事,听了很多。教子的困惑,断然不会少。每位家长,伴着一路成长,都有不少感慨。
读罢《做最好的家长》,受到了不少启发。直接的收获,就是对待孩子学习要“三不比三比”:不比名次、不比基础、不比方法;比勤奋、比思维、比爱心。这些不比与比,究其根源,还是在强调要立足于孩子个体实际,让孩子能按照自己的节奏不断成长、进步,同时,也在提醒父母亲要客观认识孩子,接纳“自己的”孩子。
除了关乎学习,全书中浓的化不开的是对孩子的爱:从出生时就记录点滴的日记,到青春期持续不断的信来信往式沟通,再到让孩子参与分享学习心得体会,最后与留学在外孩子的同喜同乐,近在咫尺也好,远在天边也罢,父亲的眼光,从未离开孩子的身影。
静下心来,回顾孩子的成长过程,呀呀学语、蹒跚学步的记忆,如在昨天;调皮捣蛋、哭笑不得,如在眼前,但是,抱着孩子认花认草、牵着孩子追猫撵狗的那份亲切感,已经褪如暗黄的照片,蒙尘既久。
是我们对孩子的爱,减少了吗?
从李老师的书中,我感觉他进行了提醒:不是给孩子的爱少了,而是,对孩子的爱,进化不够。
是的,同样是爱,或者进化,与成长相伴,新鲜温润,坚实如初;或者退化,进退失据,成为枷锁。
爱的进化,就是要契合孩子的成长,符合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大体来说,小学时是生存、安全,初中是爱与归属,高中是尊重,大学是自我实现,符合需求不断提升的马斯洛需求原理。不了解需求的层次,爱多伴会只停留在生存、安全层面,物质层面能很好的满足孩子的需要,但是,精神层面不会主动寻求更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方式,容易导致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在眼前即将到来的青春期,会出现不断的冲突与误解。不了解爱与归属的需求,就缺少对孩子同学、朋友之间交往的关注,容易阻挡孩子向社会迈出的步伐,缺失归属、认同、价值、集体意识等体验。同样,孩子越大,越会有自己的观念与想法,越独立,这就需要父母给予尊重。缺少尊重的意识,仍然把已经是高个子初中生的孩子当成小学生,必然会产生错位,一方要独立自由、要力量萌发,如春天之草;另一方要管制、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的不放心,如展开来的如来佛掌,想要“一切尽在掌握”,这样的亲子关系容易给孩子带来青春期常见的成长困扰。而自我实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闪亮点,成就感最容易带来成长,这需要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式、途径、独门秘籍,这就是李老师“不比方法”的初衷吧!
说了爱的进化,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爱的退化。爱的退化有哪些表现?除了关注学习,我们有多久没有关注孩子的情绪了?有多久没有与孩子一起放声大笑了?有多久没有与孩子共同完成一件有成就感的趣事了?有多久没有象刚教他们识字一样,一遍一遍用耐心说清说透说明白一个字,然后出自真心、兴高采烈的予以鼓励了?现在,父母最关注的是学习,是得分,是排名,最常有的情绪是焦虑,“老父(母)亲”如何如何……。与此相比,李老师的“不比名次、不比基础”,特别是高中以来最大的任务是“减压”,尤显可贵,醍醐灌顶。
都说考试的得分,就如医院体检的报告,本意是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现在,最容易出现的场景是,做为家长看到成绩后,按着得分给孩子“脸色”,甚至于“教训”。这就譬如,拿着孩子感冒发烧的体检报告,不去找医生、想法子解决病症问题,而是冲着体检报告火冒三丈,或者拿着报告揍孩子,荒谬中透着悲凉。
爱呢?
这是《做最好的家长》给我最深的警醒。通过李老师教养女儿的介绍,我想,“爱的教育”与学习关系或许应该这样:成长是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题,就学习来说,小学固定习惯,初中积累方法,高中磨砺毅力,大学注重氛围,这几个阶段如台阶,一步一步向上,缺了前一台阶,后一步就难上加难。而要走稳每一步,只有不断推动爱的进化,持续不断的给予恰当的爱,以亲近、尊重的紧密关系,有力支撑起孩子不断成长的身体与心灵,守护着健康快乐,培养出乐观善良有趣的人。
愿与李老师一样,以紧随不放的关爱目光,陪伴着一名善良阳光少年的成长。
读罢《做最好的家长》,受到了不少启发。直接的收获,就是对待孩子学习要“三不比三比”:不比名次、不比基础、不比方法;比勤奋、比思维、比爱心。这些不比与比,究其根源,还是在强调要立足于孩子个体实际,让孩子能按照自己的节奏不断成长、进步,同时,也在提醒父母亲要客观认识孩子,接纳“自己的”孩子。
除了关乎学习,全书中浓的化不开的是对孩子的爱:从出生时就记录点滴的日记,到青春期持续不断的信来信往式沟通,再到让孩子参与分享学习心得体会,最后与留学在外孩子的同喜同乐,近在咫尺也好,远在天边也罢,父亲的眼光,从未离开孩子的身影。
静下心来,回顾孩子的成长过程,呀呀学语、蹒跚学步的记忆,如在昨天;调皮捣蛋、哭笑不得,如在眼前,但是,抱着孩子认花认草、牵着孩子追猫撵狗的那份亲切感,已经褪如暗黄的照片,蒙尘既久。
是我们对孩子的爱,减少了吗?
从李老师的书中,我感觉他进行了提醒:不是给孩子的爱少了,而是,对孩子的爱,进化不够。
是的,同样是爱,或者进化,与成长相伴,新鲜温润,坚实如初;或者退化,进退失据,成为枷锁。
爱的进化,就是要契合孩子的成长,符合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大体来说,小学时是生存、安全,初中是爱与归属,高中是尊重,大学是自我实现,符合需求不断提升的马斯洛需求原理。不了解需求的层次,爱多伴会只停留在生存、安全层面,物质层面能很好的满足孩子的需要,但是,精神层面不会主动寻求更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方式,容易导致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在眼前即将到来的青春期,会出现不断的冲突与误解。不了解爱与归属的需求,就缺少对孩子同学、朋友之间交往的关注,容易阻挡孩子向社会迈出的步伐,缺失归属、认同、价值、集体意识等体验。同样,孩子越大,越会有自己的观念与想法,越独立,这就需要父母给予尊重。缺少尊重的意识,仍然把已经是高个子初中生的孩子当成小学生,必然会产生错位,一方要独立自由、要力量萌发,如春天之草;另一方要管制、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的不放心,如展开来的如来佛掌,想要“一切尽在掌握”,这样的亲子关系容易给孩子带来青春期常见的成长困扰。而自我实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闪亮点,成就感最容易带来成长,这需要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式、途径、独门秘籍,这就是李老师“不比方法”的初衷吧!
说了爱的进化,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爱的退化。爱的退化有哪些表现?除了关注学习,我们有多久没有关注孩子的情绪了?有多久没有与孩子一起放声大笑了?有多久没有与孩子共同完成一件有成就感的趣事了?有多久没有象刚教他们识字一样,一遍一遍用耐心说清说透说明白一个字,然后出自真心、兴高采烈的予以鼓励了?现在,父母最关注的是学习,是得分,是排名,最常有的情绪是焦虑,“老父(母)亲”如何如何……。与此相比,李老师的“不比名次、不比基础”,特别是高中以来最大的任务是“减压”,尤显可贵,醍醐灌顶。
都说考试的得分,就如医院体检的报告,本意是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现在,最容易出现的场景是,做为家长看到成绩后,按着得分给孩子“脸色”,甚至于“教训”。这就譬如,拿着孩子感冒发烧的体检报告,不去找医生、想法子解决病症问题,而是冲着体检报告火冒三丈,或者拿着报告揍孩子,荒谬中透着悲凉。
爱呢?
这是《做最好的家长》给我最深的警醒。通过李老师教养女儿的介绍,我想,“爱的教育”与学习关系或许应该这样:成长是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题,就学习来说,小学固定习惯,初中积累方法,高中磨砺毅力,大学注重氛围,这几个阶段如台阶,一步一步向上,缺了前一台阶,后一步就难上加难。而要走稳每一步,只有不断推动爱的进化,持续不断的给予恰当的爱,以亲近、尊重的紧密关系,有力支撑起孩子不断成长的身体与心灵,守护着健康快乐,培养出乐观善良有趣的人。
愿与李老师一样,以紧随不放的关爱目光,陪伴着一名善良阳光少年的成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